小美是45歲的職業婦女,結婚後即與丈夫在台北另組小家庭,每二至三個月會回台南鄉下看望父母親,原本一切正常,但最近一年,小美回家,父親都會偷偷跟小美說,母親似乎背對他「討客兄」,而且,會偷拿他的錢去給外面的男人,小美也曾試著試探母親的狀況,母親則直指父親「老番癲」,老是找他麻煩,一直被誤會,很氣!

其實,小美的父親,已經有初期的失智現象,但在傳統的觀念中,.都只是認為這就老人家的無理取鬧,不予理會,這很容易延誤了對失智長輩的關心與照顧。失智與老化是不同的,失智症是一種疾病現象而不是正常的老化,很多家屬都以為患者是老番癲、老頑固,以為人老了都是這樣,因而忽略了就醫的重要性,但是事實上他已經生病了,應該要接受治療。

失智症初期的10大常見症狀

1. 記憶力減退,影響日常生活

最典型的早期症狀是短期記憶的喪失,例如忘記剛剛說過的話、重複詢問相同問題,或者忘記最近發生的事情。相較之下,患者對過去的記憶(如童年經歷)可能仍然清晰。這種記憶力衰退可能導致患者依賴筆記或家人來提醒重要事項。

2. 計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降

失智症患者可能難以處理需要邏輯推理的事情,例如計算帳單、制定計畫或處理日常財務。過去能輕鬆完成的簡單數學運算,現在可能變得困難,甚至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完成。

3. 難以執行熟悉的日常活動

患者可能會在做飯、使用電器或駕駛熟悉的路線時感到困惑。例如,以前經常煮的家常菜可能變得無法完成,甚至忘記烹飪的步驟。

4. 時間與空間感混亂

失智症初期的患者可能會迷失時間和地點,例如忘記今天是星期幾、月份或年份,甚至無法辨認自己所在的位置。有時,他們可能會在熟悉的地方迷路,無法記起如何回家。

5. 語言表達與書寫能力受影響

患者可能會在說話或寫作時難以找到合適的詞彙,甚至中斷對話而無法繼續。這種情況可能導致他們開始使用簡單詞彙來替代原本熟悉的詞語,或是頻繁地重複同一句話。

6. 物品經常遺失,甚至懷疑他人偷竊

患者可能會把東西放錯地方,並且無法回憶起放置的位置,例如把鑰匙放進冰箱,或將眼鏡遺忘在不尋常的地方。當無法找到物品時,可能會懷疑他人偷竊,而產生猜忌心理。

7. 判斷力下降,容易受騙

患者可能會在處理金錢方面變得不善決策,例如購買不必要的物品、捐款給不明機構,甚至被詐騙電話或網路詐騙所欺騙。此外,他們可能會忽視個人衛生,導致衣著不整或不願意洗澡。

8. 社交興趣降低,逐漸退縮

失智症患者可能會失去對社交活動的興趣,逐漸減少與朋友或家人的互動。他們可能放棄過去喜愛的興趣愛好,例如打牌、看書或參加社團,並且更傾向於獨自待在家裡。

9. 情緒與個性變化

患者可能會變得焦慮、易怒、沮喪,甚至無端懷疑他人。他們可能會變得更加敏感,對環境變化或陌生的地方感到不安。例如,一向溫和的人可能突然變得暴躁易怒,或變得害怕外出。

10. 做決策的能力下降

失智症患者可能會難以做出日常決策,例如選擇合適的衣服、安排一天的行程,甚至在餐廳點餐時感到猶豫不決。他們可能變得優柔寡斷,或者需要他人幫助來完成簡單的選擇。

何時該尋求醫療協助?
如果自己或家人出現上述多種症狀,建議儘早就醫,讓專業醫生進行評估。醫生通常會透過記憶力測試、認知功能評估、影像檢查(如腦部MRI或CT)來確診是否為失智症,並判斷病情的程度。
 

儘早診斷失智症有助於:
1.及早介入治療,延緩病程發展。
2.安排適當的照護計畫,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。
3.讓家屬提前規劃,準備未來的財務、法律及照護需求。